发布时间:2014-06-20分类:工作动态责任者:浏览: 次
时下,图书行业正处于一个传统出版与新媒体交替的大变革时代。但不管未来如何发展,纸书都将成为人类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珍贵记忆和宝贵财富,尤其是那些被岁月浸濡的古籍,其文献价值及纸张本身携带的经济、社会信息价值,更是无可估量。近日,南国早报记者在“世界图书日”到来之际,走进广西图书馆的广西古籍保护中心,见识到那里丰富的馆藏古籍。在那沁人心脾的古书香中,记者观赏到了《六子全书》、《王龙唱和词》、《楞严经证疏广解》等馆藏古籍善本,还看到了古籍修复专家的修复工作。窥斑见豹,正是通过这些古籍善本背后的一系列故事,让我们对广西古籍普查、保护、修复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18部馆藏珍本
人们在讨论古籍时常常提到的古籍孤本,有所谓“海内孤本”(即大陆范围之内)及“海内外孤本”(即全球范围内)两种情况。由于掌握所有古籍藏量在现阶段并非易事,加之古籍普查及古籍拍卖市场时有新的发现,所以“孤本”这个概念在行业内的使用相对谨慎,专家们一般不会轻易对古籍做所谓“孤本”的判断。记者了解到,广西图书馆的收藏以明清古籍为主,出现孤本的几率也相对较少。仅有《径山藏》中所藏的三部佛经,暂定为海内孤本。
所谓珍本,在此理解为“珍贵的古籍”。参考现在国内所采用的文化部定制的《古籍定级标准》,凡二级以上的古籍是相对珍贵的,可称之珍本。广西图书馆目前共有18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应是目前国家范围内所认定的较珍贵的古籍。其中包括明万历套色印本《四书参》、《楞严经证疏广解》,也包括明嘉靖刻本世德堂《六子全书》,明内府刻本《资治通鉴纲目集览》、明弘治十一年陈宣刻《二程全书》等。这些古籍,在面世的当时都已为世人所重,由此可见其价值的珍贵。
古籍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战乱,或流转过程之中不小心的人为损坏等,都可能造成残本。广西图书馆就藏有一部颇值一提的残本:四库全书文澜阁本《文苑英华》中的一册。上面有乾隆“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之宝”印。文澜阁本由于战乱的原因散逸各地,广西图书馆有幸收藏到其中的一本。
广西古籍保护中心的蓝凌云告诉记者,广西图书馆目前的馆藏古籍约有11万册。这一数量,自然不能与北京、上海等地的重量级图书馆的馆藏古籍相提并论,但在西南片区来说,规模还算可观,并且具有代表性。在广西图书馆目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18部古籍中,有几部书就带着广西独有的特点。
2.馆藏古籍中的“广西特色”
跟随蓝凌云的脚步,记者走进了广西图书馆专门收藏古籍的书库。厚重的电子门打开之后,一股清香的樟木味扑面而来。在这个光线、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都有着严格控制的库房内,记者看到了珍贵的《六子全书》。工作人员蓝旻介绍说,明代中叶崇尚古学,除《左传》、《国语》之外,《六子》亦属热门,一再刻行,故有多种版本。诸版本中,明嘉靖年间顾氏世德堂刻《六子全书》因源出古本,被视为明代私家版刻之精品。目前,广西图书馆馆藏的正是这个版本的《六子全书》。令人遗憾的是,广西图书馆只收藏了《六子全书》的《中说》、《冲虚至德真经》、《老子道德经》和《南华真经》这四卷,缺失了《荀子》和《扬子法言》两卷。按理说,这是一套不完整的《六子全书》,相较于国内其他图书馆收藏的完整版本,它并不算珍贵。但是,广西图书馆的这套《六子全书》却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是为什么呢?蓝凌云指着收藏《六库全书》的那个木质书匣子告诉记者,“入选名录全要归功于它。”记者看到,这是一个古朴的木质书匣子,保存完好,打开铜扣,抽起书匣子的盖子,《六子全书》就静静地躺在里边,让人恍惚觉得,久远的时光也一起被这书匣子收藏在内。
原来,国内其他图书馆馆藏的《六子全书》都没有配备书匣,而广西图书馆当初收藏的这套《六子全书》却有着一个完整无损的木质书匣。当初国家古籍专家来到广西图书馆考察古籍时,蓝凌云把这套书拿给专家鉴定。因为没有相关资料记载,这个书匣子的来由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珍贵程度并不亚于这套《六子全书》。有专家提出一个可能性,该版本的《六子全书》刻行之时,就配置了书匣。这意味着广西图书馆保存的这个书匣,很可能就是“原装标配”。于是,广西图书馆馆藏的这套不完整的《六子全书》,就因为这独有的书匣子,得以与国内其他图书馆馆藏完整版本的《六子全书》,一同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此外,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王龙唱和词》也是一部颇有广西特色的馆藏古籍。这部古籍内有清末著名词人王鹏运和龙继栋二人的唱和词手稿,以及王鹏运词稿、珍贵遗照等。它先后被著名文献家冼玉清、著名词学大师龙榆生所收藏。因为王鹏运是临桂人,1964年,龙榆生将这些手稿放入一个牛皮纸信封内,一并寄给了广西图书馆。之后,广西图书馆将其修复为精折装古籍。蓝旻告诉记者,王鹏运的文学成就对清末词学有着极深的影响。现在的学者若要研究清末词学,《王龙唱和词》有着不可取代的研究价值,这也正是其珍贵之处。
3.“山寨”版本也有珍贵价值
“除了那些独具广西特色的珍贵古籍,还有些古籍颇有趣味性,无论是从历史研究价值还是从书背后的故事来看,都值得我们寻味。”在介绍古籍的过程中,蓝旻向记者推荐了两套很有意思的古籍。这两套书的身上,都有着当时那个年代的“山寨”痕迹,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不得不让人“佩服”古时候那些书商的小心思。
广西图书馆藏有一套明天启凌弘宪刻三色套印本《楞严经证疏广解》。翻开这本书,记者首先看到的是手书上板的盛文明撰《题楞严经证疏广解后》。蓝旻告诉记者,所谓“手书上板”,也就是请书法精湛的写手书写,将写好的纸反贴在板子上,由手艺精良的刻工刻字。那样的本子,业内称为“精写精刻本”。当然,如果全书都请名家书写,成本会很高。所以,一般人们会看到许多古籍序跋的字非常漂亮,而正文则是由刻工直接于板上用匠体手刻,《楞严经证疏广解》也是如此。
蓝旻翻开内页,开始向记者介绍这本书当中的有趣之处。“你看这幅《佛陀讲经图》,上题‘仿古吴道子笔,杜陵内史’。但实际上,这幅画并非杜陵内史的作品,而是仿冒者将明代顾炳辑的《顾氏画谱》中陆探微作品《三教图》中的释迦牟尼形象与李公麟作品《洗象图》的右半部分拼凑而成。”杜陵内史是明代女画家仇珠的号,仇珠在明时颇负盛名,以仕女画和山水画而著称。而陆探微是南朝画家,李公麟则是宋代画家,两人虽然都是一流文人,但时代久远已不为明时一般百姓所熟知。“这样假借名人名号拼凑而成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在明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之下,坊刻家已经非常注重商业效果,善于捕捉买者的心理”。
《芥子园画传》,是集合了我国历史上颇具名望和代表性的诸代国画大师精髓画法的山水画谱。不过通过钤印、页码、纸张、字体、墨色等比对,广西图书馆所藏恐非康熙十八年原版。“你看这版心下方,还有明显的人为抠掉原作者书斋名的痕迹,同时套印色彩也有疏漏之处。”蓝旻笑说,虽然这套《芥子园画传》是当时的“山寨”版本,但如今看来,该书在设色、印刷上都相当精美,颜色层次感明显,生动展现了作画过程分次着色的效果,仍然具有较重要的历史资料、版本价值。根据文化部颁发的《古籍定级标准》,该书被评定为二级古籍。
4. 保护修复让古籍老而弥珍
“古籍保护意义重大,古籍保护的形式也是多样性的。”蓝凌云说,改善存藏条件是古籍保护最基础和最简单的方式之一。记者在书库所见,樟木制作的书柜,特殊的遮光窗帘,严格设定的温度计和湿度计,这些都已经成为古籍书库的必备条件。在不久的将来,广西图书馆新建的书库投入使用,古籍的收藏与保护环境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确保了书库的保存环境,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古籍的修复。由于古籍绝大多数为纸制品,在保存与传承过程中,霉变、虫蛀、脆裂、粘连等破损现象都很常见。广西图书馆的4位古籍修复专家,在他们的岗位上工作了数十年,做的就是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纸张修补手艺活。采访当天,修复专家区捷当场为记者展示了她的古籍修复工作。无论是补还是托,装订还是定型,区捷的动作都轻微而又能把握好适当的力度。要做好这些,靠的不但是手艺,还得有经验,以及那份超乎常人的耐心。
这些经过修复的古籍,有没有能让普通读者见识到它“庐山真面目”的机会呢?记者从蓝凌云口中得知,目前广西图书馆的馆藏古籍,除了善本之外,其余的大部分古籍都可以在馆内阅览。当然,所谓的阅览,也不全是实物接触,而是通过缩微技术、数码影印等科技化手段来让读者进行阅读。实际上,广西所收藏的珍贵古籍,包括少数民族古籍,已经多次在广西图书馆等公共场馆进行过展览,展览包括图片文字的介绍,也包括实物原件,将来应该还可能有机会继续展出。
我们的古籍整理研究虽然一直在持续进行,但面对浩瀚如海的古籍,现在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冰山一角。”蓝凌云表示,对于古籍修护工作者而言,不管是人工修复的原生性保护,还是数字化的再生性保护,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希望能让这些尘封已久的古籍,散发恒久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