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

2011年广西古籍保护工作报告及2012年主要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2-11-13分类:工作动态责任者:浏览:

分享到:

2011年是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自治区文化厅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古籍收藏单位密切配合下,经过全区古籍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广西古籍保护工作逐步开展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广西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1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发挥协调和奖励机制作用,进一步推动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开展

1、召开2011年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

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是执行国家古籍保护方针的重要保障,为了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在自治区文化厅的领导下,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于2011年3月7日上午召开了2011年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自治区文化厅纪检组长李晓泉、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白志繁、自治区方志办副主任唐中克等部分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领导,以及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文化厅、民委、档案局、方志办、新闻出版局、宗教事务局、文物局等11个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出席了会议。会上,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处长黄燕熙通报了2010年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和2011年工作计划;广西图书馆馆长徐欣禄传达2010年12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民委古籍办主任、广西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欧薇薇通报了第二批广西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情况;审议并通过第二批广西珍贵古籍推荐名录120部。

2、召开全区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暨《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编纂工作协调会,肯定成果,总结经验,部署工作

2011年3月18日,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召开了全区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暨《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编纂工作协调会。这是继2010年5月第一次全区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之后的第二次全区性古籍保护工作会议,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晓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广西图书馆馆长徐欣禄,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蒙毓刚,广西民委古籍办主任欧薇薇,广西桂林图书馆、广西博物馆等32家古籍收藏单位的相关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约6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2010年全区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肯定了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在建立古籍保护工作机制、不断改善古籍保护的条件、形成古籍保护成果、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等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并对下一阶段古籍保护工作做了部署。重点对《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编纂工作进行了布置,明确了开展广西分省卷编纂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开展广西卷的编纂工作予以指导。这次会议是一次部署工作、交流经验的大会,对全年加快全区古籍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命名“自治区级古籍修复中心”,积极开展文献抢救工作

2011年3月6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件(桂文发【2011】6号),决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4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自治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立自治区级古籍修复中心。在3月18日广西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向这4家单位颁授了“自治区级古籍修复中心”的牌匾。这是对这4家单位一直以来坚持不懈改善古籍修复软硬件设施,加强古籍修复人才力量培养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也在很大程度上更激励着相关单位大力开展古籍修复及抢救的工作。一年来,广西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完成修复古籍5010页,并配合馆藏书画作品集,托裱了收集到的108幅书画作品;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则紧密联系基层少数民族群众,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深入都安、田林、桂平、金秀、田阳等壮村瑶寨,搜集到壮族、瑶族道公、师公等民间宗教经书、碑刻共761册/通;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申请购买配备了1台大型海尔超低温冷冻柜,进一步充实了古籍修复中心的硬件设备,为对古籍定期进行超低温冷冻杀虫准备了基本的条件。2011年总计修复古籍书页463叶,装订30册;柳州市图书馆努力完善古籍修复档案,年内完成古籍修复66册;桂林图书馆针对自身收藏情况,开展了字画、碑帖等的装裱、托底工作。此外,民国图书的修复工作也是其文献修复工作的内容之一,这为桂林馆明年即将开展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做好准备。

(二)以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分省卷的编纂为抓手,推动广西古籍普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广西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制订并修改《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编纂工作方案,使之更切实可行,同时还制定广西分省卷业务工作规范及数据提交规范。2011年3月,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要求和广西实际,制定了《<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编纂细则及范例》作为分省卷工作的指导。2011年5月,确定通过平台提交数据,最后导出生成WORD的方式编纂分省卷的工作程序,并拟订《关于<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编纂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了数据提交的规范、形式、时间要求及资金奖励办法,下发到各古籍收藏单位,有力促进了分省卷的编纂进度。随着上述会议的召开和规范的制定,广西的分省卷编纂工作步入实施阶段,各收藏单位目前正积极提交试验数据和进行平台著录工作。配合各单位的工作,本部组织人员,对试验数据及时进行审核验收和反馈。目前已有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柳州图书馆、柳州博物馆、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桂林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大学、玉林市图书馆等单位按期提交了数据。截止目前,广西图书馆已完成经史两部数据812条,约占馆藏经史两部数据总和的55%;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积极组织力量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工作,已完成3000余条数据著录任务;柳州市图书馆积极利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着重对馆藏古籍善本及普本的经部、史部进行相关信息的录入(包括书影的拍摄和上传),现已完成古籍经部和史部的数据录入616种;桂林图书馆全力以赴进行馆藏经、史两部古籍的平台文字著录工作,初步完成的平台文字录入近两千条,全部完成文字录入的近300条。

(三)以开展珍贵古籍评审工作为导向,激励广西古籍保护成果不断涌现

1、珍贵古籍评审工作有序开展

2011年2月25日,广西古籍保护中心受自治区文化厅委托在广西图书馆举行第四批全国珍贵古籍名录推荐评审会。广西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徐欣禄、副主任欧薇薇,委员何林夏、姚倩、黄权才、廖子良、黄南津、何平、林艳红、兰旻参加了评审。专家们对广西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民委古籍办、柳州图书馆、柳州博物馆等7家单位的229部古籍进行了认真评审把关。根据《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等级标准,专家们仔细筛选、评定、汇总。经过审定,最后确定有6家单位的83部古籍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推荐名单。

2、古籍保护的成果不断涌现

2011年4月2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区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桂政发〔2011〕24号),批准予以公布自治区文化厅确定的第二批全区珍贵古籍名录(120部),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继续贯彻国务院有关古籍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全区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根据文件精神,广西古籍保护中心完成对《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120部古籍的图文编辑工作并于11月出版发行。广西古籍保护中心还对入选二批广西珍贵古籍名录的十家单位各奖励笔记本电脑一台,用于古籍普查平台的著录。

古籍整理成果不断涌现。广西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配合广西桂学会古籍整理出版委员会整理出版《桂学研究资料丛刊》。目前,广西图书馆在与桂学研究会的同志多次协商和反复查对入藏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首批复制8种文献,并同桂学会签定了相关的《出版合同》,现已完成合同布置的全部翻拍工作。另外,广西图书馆古籍整理文献《广西图书馆馆藏珍品》的纂稿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正式出版。《广西图书馆馆藏珍品》共收集了馆藏建国前古籍、方志、家族谱88部,详细介绍了其行款及版本源流,是全面了解我馆珍贵藏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参考书。还完成《陆荣廷年谱》的整理编纂工作,在原有45万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和提炼,按时间顺序对其生平和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目前已交付出版社排版。

广西民族古籍办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侗族口碑古籍《琵琶歌》(150万字)已完成编纂,送交广西民族出版社,进入出版程序,即将出版。广西土司资料系列之《田州岑氏土司族谱标点》(60万字)已完成二校稿,很快将出版面世。瑶族古籍《瑶族民间宗教经书影印译注》项目完成茶山瑶师公经书抄本的搜集,共搜到师公经书127本,撰写译稿40万字,取得阶段性成果。《壮学丛书》重点项目《壮族鸡卜经》(800万字)完成后期统纂,送交出版社,正进行出版设计。完成《壮族民歌古籍集成》之《风俗歌》(256万字)和《信歌》(136万字)翻译整理。《广西壮语地名集》(700万字)完成卡片审核,进入词条转化和后期审稿工作。《壮族师公经书影印译注》(1000万字)翻译整理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完成50本经书计300万字的翻译,并开始打印、审稿。

桂林图书馆也积极与广西方志办合作,整理出版乾隆版《郁林州志》。

3、古籍开发利用的科研立项继续推进

广西图书馆兰旻、王真真2011年还开展了馆定科研项目《广西图书馆庋藏古籍善本数量、等级与版本年代调查》调研,对广西图书馆四百多种古籍善本目录进行整理。该项目的目标即:(1)提供古籍善本书库善本数量的统计数字;(2)对古籍善本进行定级;(3)对可确定版本的善本和存疑版本的善本进行统计并制定目录;(4)提供判断古籍版本的依据和文字说明;(5)作出对古籍分布年代的初步判断与统计,该项目将在2012年提交结题报告;另外,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积极申报与古籍相关的科研课题,先后有《馆藏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珍贵古籍名录文献价值研究》、《馆藏珍贵古籍——康有为藏书研究》,《民国时期文献修复研究》等3个课题获得文科中心科研立项。

(四)以参加国家层面人才培训为保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积极参加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是古籍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解决广西古籍保护、鉴定、修复人才短缺的关键。全年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培训安排,组织全区公共、高校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的人员参加不同内容的培训5次,培训人员9人。4月,广西图书馆兰旻、王真真参加国家图书馆第二期古籍普查与《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研修班;5月,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王琼、陈福蓉,桂林图书馆曾少文参加国家图书馆第三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提高班;6月,广西师范大学陈艳平参加了中山大学图书馆第二期全国西方文献修复技术培训班;9月,广西图书馆吕淑丽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期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系统维护人员培训班;11月,广西图书馆陈伟、苏瑞朝参加在广西图书馆承办的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技术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广西古籍保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水平得到了系统而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与全国各古籍保护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广西的古籍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广西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有效探索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新型模式,2011年6月11日上午,广西大学文学院古籍实践研究基地授牌仪式暨“古籍-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讲座等活动在广西图书馆举行。广西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南津、广西图书馆副馆长黄艳、广西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兰旻,广西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和其他在邕高校学生,以及读者约2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广西大学文学院古籍保护实践研究基地的设立,是高校与公共图书馆共同推动古籍研究,培养古籍保护人才的创新和探索,并希望通过合作能达到预期目的,形成有效的成果,这对广西的古籍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开展督导检查和业务指导,促进古籍保护条件的改善

为交流古籍保护工作经验,并对广西日报社古籍书库的设立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2011年6月2日,广西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黄艳、地方文献部副主任蓝凌云及广西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王真真、李臻一行4人赴广西日报资料组进行工作交流。对其新建设的古籍书库进行考察,建议其在进行古籍入库上架时作好细致的方案,对架位进行科学的测算,并对其装具、温湿度控制、除虫等设施的配置进行业务指导。继去年之后,广西图书馆古籍书库继续进行原铁柜的更换工作。年内更换樟木书柜125个,完成倒架约160个。目前280个书柜已全部到位,正陆继地进行上架、归架工作。同时,中心正在进行高端古籍扫描设备的政府采购,将有计划地实施古籍数字化工作。另外,黄艳副馆长、兰旻等还赶赴玉林,对玉林市图书馆等进行古籍保护的督查。

(六)积极探索地方民族文献入藏、保护、开发新模式

广西少数民族文献是广西这一特定区域内民间、民俗、民族历史和现代资料的总和,反映区域内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民间习俗、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乃至行为方式等一切有关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由于广西少数民族文献大多散落在民间,要靠专业人员在乡下登门入户,辗转收集,获得的文献大都十分零碎,涉及地域比较广泛,文献内容题材广泛,破损程度严重。为了有效发掘、搜集并整理这些广西地方民族文献,并使之得到更好地保存与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时称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通过不懈努力,逐渐征集到上千册广西少数民族抄本文献。由于受自身场地、保管条件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还未系统开展对这批文献的系统整理。广西图书馆在获知这一信息后,多次与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进行联系,经过不断沟通,终于达成了文献保管及利用的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将其收藏的1488册广西少数民族抄本文献交由广西图书馆入藏,文献的所有权属于广西图书馆与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双方共有。广西图书馆将对这批文献进行妥善保管、适时修复与防虫处理、分类编目及撰写文献提要等工作,今后两家机构将对这批文献合作开展整理、开发和利用。

广西图书馆与广西民族文化研究院基于文献保管利用的首次有效尝试,对于广西图书馆充实自身地方民族文献资源,提升馆藏同类文献的利用程度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广西图书馆与相关单位建立稳定的民族地方文献交流和相互补充的协议关系,对于今后继续开展征集、整理广西地方民族文献,并使之得到更好地保存与研究也将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更为难得的是,这一集“征集-保管-整理-开发”为一体的合作模式对于全区其他古籍文献和地方文献收藏单位开展合作也将有一定的借鉴与示范意义。

二、2011年工作存在的不足

2011年,广西的古籍保护工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古籍保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有一些主管部门,甚至收藏单位自身还没有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古籍保护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古籍保护推动不力;二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依然严峻。除自治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配置了高学历古籍专业后备人才外,其他有一定藏量的市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人才方面仍然非常薄弱,尤其是古籍鉴定、修复方面人才欠缺。加上今年开展《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的编纂工作以来,各古籍收藏单位古籍人才匮乏的问题更是凸显;三是古籍经费投入依然不足。古籍保护的经费虽然逐年都有所增加,但对于全区性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依然有限。一些馆几乎没有专门可以用于古籍保护的相关经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不断地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好地推动古籍保护工作持续协调发展。

三、2012年主要工作计划

根据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情况,2012年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全区古籍普查工作,加快古籍普查进度,争取完成主要收藏馆的普查工作。

(二)认真组织申报评选和检查指导工作。继续组织全区各古籍收藏单位参加全国第五批珍贵古籍名录和广西第三批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组织参与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开展全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

(三)加大投入,完善古籍保护条件,抓紧修复濒危古籍,积极探索与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合作开展珍贵古籍的修复,提高修复水平。

(四)加强交流合作和培训工作。承办国家中心的古籍培训班;到基层馆开展业务辅导;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古籍保护单位外出考察学习;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层面的培训。

(五)注重加强对民族文字古籍的保护和研究,争取国家中心实施广西民族古籍保护专项工作。

       (六)组织专家组对部分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进一步推动古籍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