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4-10分类:工作动态责任者:浏览: 次
2012年是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十二五”承上启下之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自治区文化厅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古籍收藏单位密切配合下,经过全区古籍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广西古籍保护工作逐步开展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广西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2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发挥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推动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开展
1、召开2012年广西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
2012年5月15—16日,2012年广西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在广西图书馆召开。来自全区不同系统的35家古籍收藏单位的领导、古籍普查登记人员共64人参加了会议。自治区文化厅副巡视员任保胜、社文处处长黄燕熙,自治区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秦邕江出席本次会议。会议对2011年全区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12年工作做了系统部署。全区以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为抓手,积极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著录工作,组织开展国家、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自治区级修复中心的申报评审工作,各主要古籍收藏单位强化古籍保护工作的科研立项,取得了古籍整理研究新成果。人才培养上,广西大学文学院在广西图书馆设立“古籍研究实践基地”,探索了馆校合作的新模式。广西图书馆与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院合作,以共有共管的方式将1488部民族民间抄本改由自治区图书馆收藏,并进行加工、整理和读者服务,开创了改善古籍保管保护合作的新路子,极具借鉴和指导意义。另外,自治区文化厅还向自治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日报社资料室等十家有藏书入选《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的单位颁发入选证书及奖品,以表彰它们在古籍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玉林市图书馆三家单位分别介绍了近来古籍保护工作的成绩进行了经验交流。这次会议对于加快全区古籍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起到推动的作用。
2、开展全区古籍普查督导,掌握情况,调研问题
今年11月,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制定了2012年广西古籍普查督导工作方案,并经自治区文化厅同意成立由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专业工作人员组成的督导组,在全区选取具有一定数量古籍且建馆时间较早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等进行督导。2013年1月,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已分派专家组赴广西博物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玉林市图书馆、容县图书馆、陆川县图书馆、博白县图书馆、柳州图书馆、柳州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全州县图书馆、平乐县图书馆、梧州市图书馆、百色市图书馆、贺州市图书馆、河池市图书馆等地开展督导调研。通过开展此次古籍普查的督导工作,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地古籍普查工作基本情况,包括古籍藏量、保存状况、人员经费设备等基本情况;同时在督导的过程中,专家组还检查并指导了各地古籍普查平台的使用。还调研了各地在开展古籍保护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将为广西加快全区古籍普查进度,推进古籍普查继续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古籍普查为工作重心,加快全区古籍普查工作的进程
1、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初见成效
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依托广西图书馆,于2008年建立了全区古籍普查平台,并积极与国家中心协调进行平台的调试、维护工作,目前已有20多个收藏单位进行了平台著录。2012年,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通知》(办社文函【2011】518号)文件精神,全区古籍收藏单位加速普查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全区收藏单位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上交普查目录14618条。其中,广西图书馆完成普查数据2207条,全馆数据总量达3099条。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4700余条,提交数据包括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项内容。柳州市图书馆完成古籍数据录入480种,书影拍摄及上传共1950张,上交古籍目录1269条。桂林图书馆为配合尽快完成古籍目录档案的工作,将平台著录项减至六项(含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及著作方式、版式、册数、存缺卷数等),年内提交目录档案数据3315条。
2、《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编纂有序进行
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华古籍总目〉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的编纂工作于2010年底正式启动。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于2011年3月18日在南宁召开全区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暨《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的编纂工作协调会,通报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分省卷工作的具体要求和《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卷》的组织机构、工作方式、步骤及进度安排,确定了通过平台提交数据的模式。截止目前,广西的分省卷编纂工作步入实施阶段,各收藏单位目前正积极提交试验数据和进行平台著录工作。广西图书馆也完成经、史部分书目数据的普查编纂登记工作,现已开始编纂子部的书目数据。
3、甄选广西少数民族抄本文献
广西图书馆针对去年从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入藏的1488册广西少数民族抄本文献进行了整理和修复,初步还原了这批文献的“真容”:一是涉及地域广。整理出涉及武鸣县、那坡县、大新县、马山县、上林县、德保县以及钦州市共六县一市300多册民间民族古籍文献。其中,马山县、大新县与德保县的文献最多;二是时间跨度大。文献的抄录时间从清代(1644年)设立广西省思恩府兴隆司起至1985年,时间跨度341年;三是类型多样。大部分是道公、师公的科本、唱本、表、故事,也有佛教的经文等;四是文字复杂。有汉字、古壮字和用汉字拼读的方言等;五是内容丰富。如马山县古壮字唱本《盘古、伏依(伏羲)姐妹共唱》的内容属首次发现;六是破损程度严重。民国以前的文献全部破损,严重破损的超过20%,主要是虫蛀、鼠噬以及水沁造成的。另外,经过认真筛选,还甄选出31种比较珍贵的少数民族抄本文献,这些文献将作为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三批广西珍贵古籍名录进行申报。另外,还将与广西民委古籍办合作,对这些少数民族抄本文献进行平台登录,将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古籍目录档案。
(三)以开展珍贵古籍评审工作为导向,激励广西古籍保护成果不断涌现
1、《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获得第十二次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今年11月,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传来喜讯,由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编纂的《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获得第十二次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这是广西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于2009年启动《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的编纂工作,从中心办公室抽调同志专门负责整理编辑,历时一年多,于201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入选第一批广西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155部,反映了自治区图书馆、自治区博物馆、桂林图书馆、自治区民委古籍办、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柳州市博物馆等收藏机构的部分馆藏古籍精品。它全面反映了广西汉唐以来特别是元明清时期古籍存世状况,是广西存世珍贵古籍的集中展示,对地方古籍版本鉴定与收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古籍整理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年内,广西图书馆完成了对《陆荣廷年谱》、《八桂记忆》整理,目前这本书已出版发行。桂林图书馆与广西方志办合作,整理光绪版《郁林州志》,该书已送出版社付印。
广西民委古籍办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田州岑氏土司族谱》于2012年上半年在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广西土司资料系列》项目开展以来的第四部成果,为广西土司和民族史研究又添重要参考资料。瑶族古籍《瑶族民间宗教经书影印译注》项目完成茶山瑶师公经书127本抄本整理,撰写译稿60万字,同时对127个抄本全部进行了扫描,形成了该项目初稿。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毛南族民间宗教经书影印译注》已完成了初稿翻译整理任务。完成《壮族民歌古籍集成•风俗歌》(320万字)和《壮族民歌古籍集成•信歌》(199万字)的统稿,进入出版阶段。《广西壮语地名集》(700万字)进入后期审稿工作。《壮族师公经书影印译注》(1000万字)翻译整理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完成了都安、大化、上林、马山、平果、宜州共56本经书的翻译,并进行了打印和审稿。
3、数字化古籍试验开展有声有色
广西图书馆配合广西桂学会古籍整理出版委员会整理出版《桂学研究资料丛刊》,还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出版《广州大典》。其中,扫描桂学书影29种13508拍,为《广州大典》扫描图书3种300余拍;广西民委古籍办继续加快古籍复制工作,以合理利用和研究古籍,提高古籍的利用率,为古籍保护工作实践探索新途径,一年来共复制壮族古籍180部。
4、古籍开发利用的科研立项继续推进
桂林图书馆积极参与到“桂学研究”项目当中。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大雷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桂学研究”项目成功中标,获得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这也是广西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类的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其课题组成员来自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学理论、民俗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都是桂学研究各个领域的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多项与桂学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桂林图书馆担任其子课题“桂学文献研究”。
(四)以完善古籍保护设施为手段,加速全区古籍修复能力大发展
1、不断完善古籍保护设施和制度
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更换了上千副新的樟木板。并准备在未来几年之内,将12000块樟木板全部进行更换,使馆藏古籍得到较好的保护。同时,为更好掌握古籍书库温湿度,工作人员每日登记古籍书库内外两个房间的温度和湿度,做到有文字可查;桂林图书馆对古籍保护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添置,年内顺利采购一无接触式扫描仪及相关的的设备,这将大大提高馆藏的古籍数字化进程;柳州市图书馆完成了古籍装箱及前期准备工作。为了做好古籍文献的搬移和保护工作,制定了古籍文献搬移的管理办法、古籍文献搬移实施方案及细则、古籍文献搬移的保障措施等,积极为古籍库房的改造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从7月10日起,投入到古籍的装箱工作中,经过一个多月紧张有序的装箱工作,完成了古籍及民国文献装箱463箱,善本31箱。
2、不断提升全区古籍修复能力与水平
年内,全区自治区级古籍修复中心积极履行修复职能,认真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广西图书馆修复《说文解附通正序》、《周易禅解》、《大易贵解》三部古籍,共修复古籍5000页。此外,完成修复田东县政协送来的民国抄本《控告贪官文.密报》1册。配合举办2012年广西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暨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培训班期间,装帧《善本名录证》10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图书馆修复组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裱画训练,裱画10幅,目前已全部入库入藏;广西博物馆加大了对古籍修复的资金投入,新增一批古籍修复辅助仪器设备(LED透光补书板3台、抽湿机3台、文博除尘器1台等)。严格遵照有关规章条例,做好古籍出入库交接工作,建立古籍修复档案。年内共完成7部古籍的修复;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年内组织古籍修复人员对古籍破损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对于馆内古籍破损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以后古籍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桂林图书馆积极有序地开展馆藏古籍修复工作,针对馆内的收藏情况,还开展了字画、碑帖等的装裱、托底工作;柳州市图书馆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要求对古籍进行修复,今年完成古籍修复18册。
(五)以参加国家层面人才培训为保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1、组织参加国家层面的人才培训
参加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是古籍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解决广西古籍保护、鉴定、修复人才短缺的关键。全年,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培训安排,组织广西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广西博物馆、广西艺术学院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博白县图书馆、玉林市图书馆、陆川县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的人员参加全国古籍普查管理人员培训6次,培训人员26人。通过培训,广西古籍保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水平得到了系统而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与全国各古籍保护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广西的古籍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利用自身条件主办各类培训
4月12-14日,玉林市图书馆承办的玉林市第二期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培训班玉林市图书馆、全市各县(市、区)图书馆及玉林市内大中专院校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的领导和古籍普查工作人员共30多人参加培训班。培训班上,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广西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黄艳就如何推进古籍普查,加强古籍保护做了讲授,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蓝凌云、古籍保护工作人员兰旻分别讲解了古籍保护方法、常见版本鉴别基础等古籍普查知识,现场演示了如何利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进行古籍普查登记,并结合古籍普查平台著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了细致讲解。通过这次培训,学员们充分认识了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学习了古籍普查登记的新知识、新技能,并增进了了解,加强了沟通。
5月15-16日,在2012年广西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期间,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广西民委古籍办、广西日报社资料室、广西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博物馆、玉林市图书馆、百色市图书馆等来自全区不同系统的35家古籍收藏单位的领导、古籍普查登记人员共64人参加了全区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培训。此次培训,对古籍普查知识、古籍等级划分、古籍破损定级标准等内容进行了介绍,还对古籍普查的重要性做了阐述,通过古籍普查登记,将全面摸清全区古籍存世情况,每一部古籍都将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普查编号,这就为每一部古籍颁发了“身份证”,从而为加强古籍管理和分级分类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8月4日—17日,桂林图书馆协助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功举办第一期全国传拓技术培训班。共有来自全国38家收藏单位的4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特请山东大学刘心明教授专门讲授碑帖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邀请了上海图书馆赵嘉福和邢跃华两位传拓专家分别进行现场指导。
10月22-24日,广西民委古籍办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举办《壮族卷》书籍类登录工作培训班,来自当地的民族、方志、文化、教育等部门的专家和民间师公、道公共20多人参加。此次培训班是针对都安壮族古籍抢救搜集成果日益丰富、壮族宗教经书集中的特点而举办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是通过培训班破解《壮族卷》宗教类经书编纂难题,从而推动《壮族卷》编纂工作深入开展。培训班邀请热心民族文化事业、熟悉壮族民间宗教文化、具有壮汉双语文特长的文化人参加,详细讲解道公经书和师公经书的特点、主要内容、主要用途、编纂方法、注意事项等,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3、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
2012年12月2-8日,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广西图书馆、广西博物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等5所自治区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古籍修复技术人员一行8人,在广西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自治区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黄艳的带领下,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交流学习。通过考察学习,各单位修复人员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学习了先进经验,如古籍修复流程管理、档案规范、技术应用以及拓片、经折装修复等,特别是提高了对修复工作技术手段和理念的认识,大大提升了我区修复工作的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全区古籍保护中心网站,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
建立了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网站,网站设立了“公告栏”、“工作动态”、“保护计划”、“保护成果”、“桂苑撷英”、“下载中心”、“普查及分省卷编纂”这些栏目。网站涵括了我区古籍保护的“工作机构”,包括有对“广西古籍保护中心”、“广西古籍专家委员会”、“广西古籍保护厅际联席会议”的简要介绍。这些工作机构的建立,对于广西古籍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发挥了组织保障作用。“政策规范”中包括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古籍重点保护中心评审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古籍修复中心评审办法”、“关于同意自治区图书馆增挂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牌子的批复”等。在“保护成果”中,列出广西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2部,全区古籍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广西珍贵古籍名录275部,还对获得第一批广西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6家古籍收藏单位逐一介绍:广西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桂林图书馆、柳州图书馆、广西博物馆、广西民委古籍办。在“珍品荟萃”中,着重介绍了4部整理出版的著作,《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提要丛书仫佬族卷、毛南族卷、京族卷》、《桂学丛书》。在“普查及分省卷编纂”栏目里对《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卷》编纂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并开辟了“古籍普查平台”登陆口。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将定期地对网站进行更新维护,尤其是在“工作动态”、“公告栏”这些栏目中,会时时更新,以便全区乃至全国各古籍保护工作同仁了解我区的工作状况,这是我区古籍保护工作积极宣传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七)利用国家保护民国文献契机,申报全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试点单位
2月24日,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馆长座谈会”召开。座谈会围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等多个全国性的重大项目通报情况,征求业界意见。会后,广西图书馆根据“2012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方案”,积极参与申报全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试点单位。通过申报民国时期文献试点单位,从而争取国家对民国文献保护的经费投入,完善自身设施设备,改善民国文献保藏条件,避免文献进一步酸化、脆化;加强对民国文献的整理开发和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国家中心的各项培训,特别是加强文献修复的学习和经验借鉴;对重要文献实行重点保护,对特色文献实行数字化再生性保护,并开展特色专题资源建设;加强对民国文献保护的宣传,按照国家中心要求组织实施广西全区民国文献保护的工作。
二、2012年工作存在的不足
2012年,广西的古籍保护工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古籍保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有一些主管部门,甚至收藏单位自身还没有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古籍保护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古籍保护推动不力;二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依然严峻。除自治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配置了高学历古籍专业后备人才外,其他有一定藏量的市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人才方面仍然非常薄弱,尤其是古籍鉴定、修复方面人才欠缺。古籍保护的经费虽然逐年都有所增加,但对于全区性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依然有限。一些馆几乎没有专门可以用于古籍保护的相关经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不断地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好地推动古籍保护工作持续协调发展。
三、2013年主要工作计划
根据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情况,2013年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全区古籍普查工作,加快古籍普查进度,争取完成主要收藏馆的普查工作。
(二)认真组织申报评选和检查指导工作。继续组织全区各古籍收藏单位参加全国第五批珍贵古籍名录和广西第四批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组织参与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开展全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
(三)加大投入,完善古籍保护条件,抓紧修复濒危古籍,积极探索与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合作开展珍贵古籍的修复,提高修复水平。
(四)加强交流合作和培训工作。积极申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到基层馆开展业务辅导;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古籍保护单位外出考察学习;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层面的培训。
(五)注重加强对民族文字古籍的保护和研究,争取国家中心实施广西民族古籍保护专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