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游记》的文化寓意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作品之一,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产品,谈《西游记》要知道明代人是怎么审美的。明代的审美倾向,一是心学思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二是中国人的英雄情怀,这自古以来就有,从神话传说开始就有。发展到明代这样一种英雄情怀,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
《西游记》依据哪些创作资源?它的创作资源很多,在唐代就有了,唐代玄奘弟子《大唐西域记》,二是唐末笔记《独异志》和《大唐新语》,三是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四是金代《唐三藏》和《蟠桃会》院本,五是元代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还有无名氏《二郎神锁齐大圣》杂剧。六是非常广泛的民间长期流传的口头故事传说,这些非常庞大,难以统计。
《西游记》有哪些版本?明代《西游记》创造出来之后开始在世界流行,《西游记》的系统一共有3个版本,比如堂本,李卓吾评本。今天市面上流传的《西游记》主要是根据堂本和李卓吾本教刊出版,专家建议大家看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华书籍出版社和山东齐鲁书社,。
《西游记》是一部什么书?这也是争议很多的,一是它是一个寓言,故意制造出一个虚幻的故事,内在有一个隐含的寄托的深刻的道理:收其放心,放心就是丢了的心要找回来,铲除心魔。《西游记》所表现的是人类审视自身本性的意识,对自己本性的一种反思,如果不能反思只能停留于动物的层次。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如何解读?他是一个由猴、人、神三重元素融合的形象。从孙悟空的形体、习性方面看,体现了其作为猴子的动物性。从语言思维、生活交际方面看,体现了其作为人的社会性,而从他的神通广大、超凡脱尘方面看,则体现了其作为佛、魔具有的神性。以上三重元素,分别代表了人自身所具有的动物性、社会性和超凡性。
《西游记》有什么文化意蕴?透过作品描写的复杂而虚幻的表象世界,可以发现人类审视自身本性的反思意识。一个人成熟还是不成熟,有智慧还是幼稚,在于能不能反思,努力寻求超越外在限制,克服自身弱点、追求无限自由的生活理想和浪费精神。以孙悟空为例,勾销生死薄,克服时间限制而获得长生不老,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超越空间限制而自由地遨游宇宙,历经千难万险而取得真经,实现了人类精神的充分完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西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