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媒体报道

[南宁晚报] 一百多年前的“三月三”歌圩是什么样子?快来广西图书馆一窥其貌

发布时间:2022-03-30分类:媒体报道责任者:ly浏览:

分享到:

来源:南宁晚报客户端   时间:2022年3月29日   记者:陈蕾(文) 赖有光(图)

http://nnwb.nnnews.net/p/74630.html

“春风酿暖雨初过,青满平畴绿满坡;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这是清朝末年武缘(今武鸣)壮族文人韦丰华所描绘的“三月三歌圩”盛景。时至今日,在“三月三”即将到来之际,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精心策划了特展——走读广西·《廖江竹枝词》里的三月三,并将百年前意境优美的文字绘成长画卷,描绘壮乡的春日气息。

清末武缘(今武鸣)壮族文人韦丰华撰写的《廖江竹枝词》展现了“三月三歌圩”全过程

“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特别是壮族极为重要的节庆,并孕育了独特的民族艺术思维方式,养成了以歌代言的习惯。在千百年的传唱承袭中,广西各世居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歌圩歌会,故有“广西是歌海,歌圩是其中集中的表现”之说。

竹枝词原是民歌,源于民间,重在咏吟风土人情,是一种蕴藏着丰富的有关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礼节习俗的珍贵文献。清代是广西地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壮族文人尤喜借用“竹枝词”这种既有汉诗韵律,又带有民歌风味的体裁写风土,“临桂词派”“杉湖七子”和“岭西十三家”,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占有一定地位。

武缘(今武鸣)壮族文人韦丰华手稿

其中,描写壮族歌圩最为详尽、最到位的要数清朝末年武缘(今武鸣)壮族文人韦丰华的《廖江竹枝词》。廖江是流经广西境内武鸣区马头镇的一条小河流,河流两岸就有不少歌圩点,常年都有人聚在一起唱歌,也是清代武鸣歌圩一个有名的地方。

广西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金建英介绍说,《廖江竹枝词》详述了廖江“三月三歌圩”的全过程,热情赞美壮乡儿女在歌圩盛会上相识、相恋的美好情景,文字清丽流畅、自然质朴、引人入胜,被视为古代壮族文学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同时也是研究壮族歌圩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最具壮乡特色的铜鼓

展出的壮族歌王王冠及证书

实物展品壮族背带

此次广西图书馆推出的《廖江竹枝词》特展,将这首竹枝词拆解成17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三月三歌圩”习俗,同时在图文展板的基础上,围绕这首词的内容设置了铜鼓、壮锦、民族服饰等实物展品,当中的最大亮点莫过于一幅长十米的《廖江竹枝词》画卷。

读者细细观赏《廖江竹枝词》长画卷

赶歌圩、着盛装、对歌、碰彩蛋、舞草龙……透过这幅精致细腻,栩栩如生的长画卷,流传百年的竹枝词中的美好场景跃然纸上。“为了更好地呈现竹枝词中的文字内容,画作中的元素参考了馆藏文献资料,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当时的场景。”广西图书馆馆员余懿表示,画卷采用了国画中的“平远法”构图,形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由近及远的画面效果。

实物展品壮族服装

据悉,此次特展是广西图书馆推出的“走读广西·三月三佳日欢乐多”系列活动之一,希望广大读者能通过本次特展,体味广西诗词文化的美好,领略“壮族三月三”的歌圩魅力,了解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广西独特的气候节令、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物产资源等,共同感受千百年来,壮乡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及壮乡大地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