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2分类:新闻动态责任者:bgsbgs浏览: 次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展示古籍保护成果,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6月9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当天,我馆举办专题展览、讲座及系列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让公众“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展览以“古籍中的广西山水”为主题,从诗文入手,重点介绍了广西的25处景致,其中既有邕江、象鼻山等自然景观,也有有灵渠、天涯亭等人文景观。通过古籍书影、诗文、风光图片、景致介绍、诗文欣赏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让诗和远方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玉笋环星拱,青螺带雾披”等这类耳熟能详的诗文佳句,青秀山、百里柳江等熟悉的景点,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品味,激起了他们的共鸣,读者们纷纷和描写自己家乡或心仪的诗文合影留念。
展览现场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今年的体验项目新增了雕版印刷体验。雕版印刷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凝结了造纸、制墨、磨拓等几种传统工艺,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次体验所用的雕版是我馆从康熙《思明府志》 “时令”中择一叶为底版,请制版师傅手工刻制的,字迹古朴秀美,极具地方特色。读者们一脸好奇和期待地围在雕版前,认真地听工作人员指导:雕版印刷就像化妆一样,蘸墨就像取粉底液,轻轻取,少量多次;上墨就像抹粉底,每个地方都要刷到刷匀;上纸就像用吸油面纸,要轻轻放,别毛手毛脚花了妆;刷版就像上粉饼,既要稍微按压使妆面服帖,又不能过分用力导致假面(墨色溢出)……形象生动地的比喻,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读者在欢笑中牢牢记住了雕版印刷的技术要点。
传拓历来是受欢迎的体验项目。由于天气潮湿,单次传拓体验耗时较长,但众多读者仍不辞辛苦排队体验,轮不上的则在一旁“围观”,不时询问传拓细节——“为什么要用刷子打呀?”“为什么刷子打完又用锤子打呀?”“这个纸沾了水又刷又打不会破吗?”工作人员一一进行了解惑,还向读者介绍了传拓的历史、种类等知识。每当拓好的拓片从碑上成功揭下时,体验的人群就发出一阵阵的欢呼。
古籍修复体验今年也门庭若市。不到九点,就有十多位读者坐在桌前学习修复破损“书叶”。工作人员一边做示范,一边讲动作要领,读者们认认真真地学习、模仿,一招一式像模像样。一群年轻的女读者则围着装订师傅,学习折纸、订纸捻、穿针引线,做一本自己的线装书。
在多功能厅,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德明老师还带来了一场“‘非遗日’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向读者介绍了中国非遗的分布、特色及保护情况,重点介绍了广西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的特征,吸引了100多位读者到场聆听。
这一系列活动,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传播,让平时显得“高冷”的传统文化和“生僻”的传统技艺进一步贴近了群众,让更多民众共享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使得保护与传承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