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7分类:新闻动态责任者:bgsbgs浏览: 次
为了学习借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惠民项目和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8月22日至24日,在文化厅公文处处长黄松的带领下,我馆馆长韦江、副馆长彭松林和办公室主任胡海燕等一行6人赴内蒙古图书馆学习考察关于“彩云服务”和“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建设经验。
22日下午,考察组先是对内蒙古图书馆进行了实地参观,尔后与内蒙古图书馆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座谈会设置了观看宣传片和面对面交流两个环节,考察组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对内蒙古图书馆的“彩云服务”和“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内蒙古图书馆的“彩云服务” 是内蒙古图书馆于2014年首创实施“我阅读、你买单,我的图书馆、我做主”的创新实践活动。它通过把图书馆新书采购权交给读者做主的理念创新、自主研发数据交互云管理平台的技术创新以及提供联合编目、资源共享、图书(电子书)外借等一系列基于动态数据云处理的服务创新,实现服务和需求的有效对接。“彩云服务”将传统的采、藏、借业务流程改造成以阅读需求为引领的借、采、藏,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读者,让读者真正成为图书馆的建设者和主人,实现了图书馆、读者和书店多方共赢的局面。“彩云服务”自实施以来,内蒙古图书馆新增持证读者8万余人,新书流通率达100%,二次流通率达96.3%, 获得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认可和好评。2015年,“彩云服务”得到了文化部专家的认可,一致认为该服务模式是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的重大创新项目,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彩云服务”还荣获了201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国际图书馆创新项目主席大奖”。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文化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根据本地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结合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计划”实施的一项创新型数字文化服务模式。2012年开始试点建设,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在全区构建广覆盖、高效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服务终端,采用设备流动、资源流动的服务模式,为基层广大农牧民提供不受时空制约的全天候24小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效破解基层尤其是偏远牧区共享文化资源受限的难题,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保障了基层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
座谈会上,韦江馆长介绍了我馆近年来围绕馆藏发展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开展相关工作的基本情况,对我馆在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方面存在的政策机制约束、思想观念障碍等问题与对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会最后,黄松处长代表考察团做了总结发言。他在总结中提到,此行我们收获满满,其中有三点感受特别深刻。一是感受到内蒙古图书馆的“有心”,做到独具匠心、创新细节,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有情”,做到真正以读者为中心,实现了服务至上;三是“有效”,抓住了公共文化的痛点,实现了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最后黄松处长还表示要把这次学习考察获取的经验带回广西,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把相关的项目建设好。
23日,考察组还实地考察了包头市达茂旗希拉穆仁镇的“数字加油站”和图书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