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6分类:新闻动态责任者:ly浏览: 次
《走读广西》是一档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广播电视台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及广西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承办的文化阅读融媒体栏目。在“读”与“行”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围绕我区各地优质文旅资源共同策划打造覆盖全网多个平台的融媒体产品,通过一本本桂版好书为受众打开了解广西的窗口。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期节目:《悬崖峭壁上的千秋功业》
本期嘉宾:
《山神》作者 何建明
苏打冰: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之下,电视剧《高山清渠》选择了《山神》进行改编?
何建明:起初我是因为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手机上的一则小新闻,我决定要去采访他,写完以后我更觉得这个人可是了不得,看起来是个普通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而关于黄大发的故事,是我最早把他叙述成为一本完整的书。我深受感动,也想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如果能拍成影视作品,真是实现了我当时的想法。当初我写的时候就有这个心愿。
所以《高山清渠》改编我的书,显然是认为我这本书在表述黄大发的精神层面是最完整的或者最打动读者的心的,所以它改编我的书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苏打冰:您当时跟着黄大发三上绝命悬崖,采访过程中有什么至今难忘的经历?
何建明:从书中,读者会感觉到我跟黄大发有一种特殊的甚至于“生死”的关系,因为第一天他就把我拉到1000多米高的山崖上,旁边就是很深的悬崖峭壁,非常艰险。我在书中开头用了将近上万字来叙述这个过程,这就是我的亲身感受……
还有一个事是他心理上的难事。黄大发有一个22岁女儿,病逝以后,他很伤心,我当时在他家里采访的时候想让他给我讲讲那段事,但他一直回避不谈……后来村上的人告诉我正因为缺水,黄大发知道自己女儿生的病很危急,但是修水渠这件事情同样迫在眉睫……送女儿到城里去看病必须要留在医院里,但多留一天村里的村民在山上挖渠道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出事故,一旦出事故死一个人,挖水渠这件事情就没办法再继续下去了,所以他内心非常矛盾,斗争非常激烈……最后他选择放弃女儿,这一点是我认为他最了不起的地方。
《山神》责任编辑 黄彦
苏打冰:在《高山清渠》播出之后,漓江出版社对《山神》这本书的包装做了重新设计,跟之前的版本有何不同?
黄彦:我们在包装上做了一个重新的设计。《高山清渠》这部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之后,我们就想着在图书的封面增加一些电视剧的元素,跟《高山清渠》遥相呼应,也让原著《山神》同时满足读者还有剧粉的需求。所以我们就设计了一个新的竖腰封套在护封的上面,然后腰封上放了演员的群像,非常有感染力,这也要感谢何老师的帮忙,何老师出面和制片方商量才让我们顺利的拿到了使用权。
当然我们也在腰封上放了一些影读文字,比如:“党的二十大献礼作品”、“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剧《高山清渠》原著”,再比如:“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人生信仰的杰出典范”,以此来突出《山神》的内容和所传播出的精神,希望这次的新设计可以得到大家的喜欢和支持。
时光书签·时光领读人:
走读广西·时光书签,我是时光领读人,作家,何建明,我把我的时光书签嵌入我创作的《山神》这本书中的第185页第186页。
黄大发倾其一生的所能,以惊天动地的魄力与勇气,以钢铁和比钢铁还要坚硬百倍的意志,撼动了群山,征服了群山,让清泉潺潺地流到了村庄,流到了草王坝的每家每户,灌溉和滋润了每寸土地……他让千年枯朽的山岩上、坡地边飘起了稻谷香,他让端起白米饭的孩子与老人念叨着共产党就是好,他让人民和百姓知道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他黄大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一条水渠可以改变一个村庄的旧貌,让一方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更知道,要让一个村庄、一方百姓永久地幸福和美满下去,就必须让这条流淌着希望和现实的水渠永远坚固与不枯涸。为此,他黄大发从1995年水渠流通之后,依旧像当年火热的施工战斗一样,每天上山察看水渠....这一走, 又是20余年,一直走到新世纪的今天!
他黄大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并不像大山那样一成不变,因此他在水渠之水流通之后,又把目光投到了孩子身上,在村庄最好的地方盖起了一座崭新的学校。当每天从水渠上巡察回村的时候,他总要去学校瞅一眼, 听一听孩子们清脆而悦耳的琅琅读书声,那个时候他醉了,真正的醉了。
他是黄大发。共产党员黄大发。
贵州大山深处的农村支部书记黄大发。用一生只做了一件伟大壮举的黄大发。
黄大发是个普通中国人。黄大发是个让全世界都不会忘记的人。
黄大发与一条大山上的水渠连在一起。这条水渠将留在世上一千年、一万年。
黄大发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人,他将比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更长地活在历史长河里。
黄大发是人。黄大发更像一座山。黄大发就是一座山。黄大发更像一个山神。
黄大发永远让我们感到神的力量、神的威仪和神的尊严……
我是时光领读人,作家,何建明,我在广西交通台《走读广西》和你分享阅读的美好!